2017年5月5日

火星與生命



59 Matthew


簡介

從古到今,都有一些關於火星生物到訪地球的傳聞。在科幻電影橋段中,也常有火星人侵略地球的畫面出現。一直以來,人類都對這地球的鄰居存有不少幻想。這火紅的星球離我們這麼近,環境亦與地球十分相近,到底它有沒有可能存在着或者曾經孕育過生命呢?



火星適居性

關於火星的適居性,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系中有一個適合生命生存的範圍,稱為適居帶。而被納入這範圍的條件包括它能否保存液態水、它的表面溫度等。一直以來,科學家不斷嘗試界定適居帶的範圍,邁克爾·H·哈特(Michael H. Hart)1978年認為適居帶的內邊緣距離太陽0.95AU(1),外邊緣是1.01AU。其後在1992年,詹姆斯·坎斯特(James Kasting)得出不同的結果:他把內邊緣定在距離太陽0.850.95 AU之間,而外邊緣則定在1.371.67 AU之間。在內邊緣以內,行星中的液態水會因高溫而蒸發;相反在外邊緣以外,低溫把行星表面的水凝結成冰層,令生物缺乏液水的供應。
火星文明


17362008_1600022513360779_7512387773311889363_n.jpg
圖一:綠色範圍是太陽系的適居帶


圖一是科學家認為的太陽系適居帶。火星距離太陽大概有1.5 AU,是位處適居帶的外邊緣,理論上只是僅僅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因此有關火星適不適合生命生存其實仍有爭議。大氣層在孕育生命上擔當了一個重要角色,它能形成溫室效應,將來自太陽的熱力保存,這些熱力會轉化成為能量供給生命和讓水能保持在液態,為生命提供液態水。然而,火星的大氣層極其稀薄,原因是火星的體積太小,引力不夠,以及缺少了磁場(有科學家指是39億年前受巨型小行星撞擊,破壞了火星產生磁場的鐵芯的熱流),所以不能阻止空氣被剝離到太空當中。但這又是否代表火星不適合生命居住呢?卻又未必。因為在擁有液態水及微薄大氣層的環境裏,微生物仍然有機會生存。況且,這適居帶的範圍並不是永遠保持不變的,它會隨著太陽的變化而移動。在往後的日子裡,太陽會變得更熱且更快地燒掉它餘下的氫供給,每11億年就會光亮10%,而且其體積會變得越來越大,適居帶因此而外移,火星亦會變得更適合生命居住。

早期研究

早於17世紀,荷蘭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撰寫了一本名為《Cosmotheoros》的著作,他認為宇宙中充滿著外星生命,亦指出了一些其他星球存在外星生物的要素,例如必須要有液態水,而且水在不同星球會有不同的性質,以保持液態。但這似乎都只是他的猜想,因為他並無提出任何不同星球的水的具體性質。而他在火星的表面上觀測到陰影和亮點,都是他認為火星有水並且存有生物的證據。他又嘗試從宗教角度推論,認為既然上帝創造其他行星的原因就是為了孕育生命,而且外星生命沒被聖經否認,所以猜測其他星球有生命的存在。他的理論在當時是屬於異數。
18世紀,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對火星做了一些研究,再與地球作比較。他發現火星無論是一日的長度、旋轉軸傾斜的角度,以及擁有季節變化這些特徵都與地球十分相似。種種有趣的比較,令赫歇爾產生了火星有生命的想法。
到了19世紀,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Schiaparelli ,Giovanni Virginio)仔細觀察火星,他在火星表面上隱約看到了一些筆直的線條,連接著陰暗的地區,就像地球上的河流連接著大海,且線條如此直令他聯想到是人工的產物。由於1869年蘇伊士運河完工(當時的工程奇蹟),他的發現被認為是火星上大規模的人工結構。有趣的是,他把這些線條稱為“canali”,即義大利文的水道,但這字傳播開來的時候,被誤譯為“canal”,即英語的運河,故他的發現被後世稱為火星運河。這發現令火星有生命的猜測傳得更激烈。這些猜測於1913年終於被推翻,人們發現這些運河其實只是因為當時望遠鏡質素欠佳而造成的觀測錯誤。

17425995_1600022503360780_8712691413829718630_n.jpg
圖二:斯基帕雷利製作的早期火星地圖

現今發現

2011年,佐治亞理工學院研究生露捷德拉·歐嘉(Lujendra Ojha)和研究人員在火星照片中發現了一些沿著隕石坑,峽谷和山脈的斜坡下降的黑條紋。條紋會在温暖的季節裏變深,在冷凍的季節裏變淺,最後消失,然後在翌年再次出現,他們把這些條紋命名為季節性斜坡紋線(Recurring slope lineae,簡稱RSL)。其後NASA透過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簡稱 MRO)上的成像光譜儀來研究這些RSL的光譜,他們發現當條紋褪色時,水合鹽的跡象亦隨之消失。因此他們認為這是火星上有流動液態水的證據。

為了更深入了解火星的氣候、地質等,以研究其「可居住性」,NASA派出的「好奇號」於201286日降落火星,展開探索。蓋爾撞擊坑(Gale Crater)是好奇號的主要探索範圍,該撞擊坑是方圓數千公里內的最低點,科學家認為水曾經匯集到坑內,也滲入地下。他們認為,即使地表水乾了,地下水也可能持續存在,令生命得以長期維持。好奇號也在火星上首次檢測到元素硼(Boron)。在地球,硼(或它的其他形態)是核糖核酸(RNA)(2)形成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發現在乾旱的地方與蒸發的水。若火星存在硼,而當時的地下水的溫度及酸鹼值合適,火星便有可能存在生命。
17388896_1600022536694110_6816847941270363009_o.jpg
圖三:好奇號在火星岩石中檢測到高濃度氧化錳

現時火星的大氣層是以稀薄的二氧化碳為主,但好奇號在火星岩石中發現的化學物質卻證明了過往這星球上曾有更多的氧氣。好奇號在火星上一個叫作“Windjana”的地方檢測到含有高濃度氧化錳礦物的岩石,而氧化錳是需要有充足水份及氧化條件才能形成,這證明了很多年前的火星是有充足的液態水及氧氣。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行星科學家尼娜·蘭扎(Nina Lanza)對火星氧氣的形成作了推測,她估計42億年前火星的水在磁場消失時分解。沒有保護磁場來屏蔽表面,電離輻射開始將水分子分裂成氫和氧。由於火星的表面重力相對較低,不能留著較輕的氫原子,因此剩下較重的氧原子留在火星表面,其後不斷累積,形成當時充滿氧氣的大氣層。


在生命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當通過了某些階段,便會建立起文明。當我們對火星擁有生命一事上找到越來越多證據,對火星文明自然有更多的幻想,而一些在火星上拍下的照片,似乎令不少人相信火星文明的存在。
pyramid with circle.jpg

圖四:好奇號拍到的疑似金字塔
spheres with circle.jpg
圖五:好奇號拍到的多個球體

好奇號在20155月拍下火星的照片並傳送回地球,照片公開後被發現內有一些不像是自然產生的物件,如圖四及五中的疑似金字塔和多個球體。以金字塔為例,有人認為完美幾何形狀表明它是一種人工創建的建築,令它在其他自然岩石中脫穎而出。不過同時,亦有反面意見指出這只是人類自己的心理作用,把本來無意義的形狀想像成人工產物,認為這些所謂「發現」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因此火星是否曾經有文明存在依然是眾說紛紜。



總結

儘管科學家發現火星曾經有孕育生命的條件(如液態水、氧氣),但同時稀薄的大氣層及沒有氧氣的環境體積似乎不太適合生命生存。到底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似乎有待一眾科學家繼續探索,而在探索過程中,我們可將火星作為人類和地球的未來參考對象,盡力避免地球變成如現在火星般死氣沉沉的景況,以及探討人類移民火星的可能性,再進一步,更深入地瞭解生命的奧秘。



註:
1. AU(Astronomical unit,天文單位)1AU=149,597,870,700米。
2. 核糖核酸(RNA,即Ribonucleic Acid),存在於生物細胞以及部分病毒、類病毒中的遺傳信息載體。

參考資料:
1. Atkinson, N. (2015). “Was Mars’ Magnetic Field Blasted Away?”. Universe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30538/was-mars-magnetic-field-blasted-away/.
2. Dunkin, S., Heather, D. (1999). “Early Observations of Mar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Retrieved from http://zuserver2.star.ucl.ac.uk/~rpif/mitc/mitcearly.html    
3. N.A.S.A. (2015). “NASA Confirms Evidence That Liquid Water Flows on Today's Mars”. Retrieved from https://mars.nasa.gov/news/nasa-confirms-evidence-that-liquid-water-flows-on-todays-mars.
4. New World Encyclopedia contributors. (2017). “Christiaan Huygens”. New World Encyclopedia.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p/index.php?title=Christiaan_Huygens&oldid=1003315.
5. Palma, C. “The Habitable Zone”.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education.psu.edu/astro801/content/l12_p4.html  
6. The Event Chronicle contributors. (2015). “NASA’s Curiosity Rover Finds a Pyramid on Mars”. The Event Chronic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eventchronicle.com/media/informational/nasas-curiosity-rover-finds-a-pyramid-on-mars/
7. Wall, M. (2016). "Mars' Atmosphere Was Likely More Oxygen-Rich Long Ago" .Space.com. Retrieved fromhttp://www.space.com/33296-mars-atmosphere-oxygen-curiosity-rover.html
8. “Circumstellar Habitable Zone (CHZ) or Goldilocks Zone”(2012). Exoplanets. Retrieved from http://exoplanets.co/extrasolar-planets/circumstellar-habitable-zone-chz-or-goldilocks-zone.html

9 則留言:

  1. Hey, would you mind if I share your blog with my twitter group? There’s a lot of folks that I think would enjoy your content. Please let me know. Thank you.
    Java Training in Chennai | J2EE Training in Chennai | Advanced Java Training in Chennai | Core Java Training in Chennai | Java Training institute in Chennai

    回覆刪除
  2. I am sure that this is going to help a lot of individuals. Keep up the good work. It is highly convincing and I enjoyed going through the entire blog.
    Java Training in Chennai

    Java Training in Velachery

    Java Training in Tambaram

    Java Training in Porur

    Java Training in Omr

    Java Training in Annanagar


    回覆刪除
  3. Hi, Great.. Tutorial is just awesome..It is really helpful for a newbie like me.. I am a regular follower of your blog. Really very informative post you shared here. Kindly keep blogging.

    Python Training in Chennai

    Python Training in Velachery

    Python Training in Tambaram

    Python Training in Porur

    Python Training in Omr
    Python Training in Annanagar

    回覆刪除